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0-10-16 16:24:04    来源:未知    作者 :未知    浏览量:24
未知 未知 2020-10-16 16:24:04
24

各位家长,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德兴二中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是一位多年的班主任。非常荣幸能与大家聊聊家长们关心的初中孩子的教育问题。

        家长对孩子都有美好的期望:一是希望孩子身体健康,二是希望孩子学习优秀。但是还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心理健康。初中孩子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他们心理和生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微妙的特点,如敏感,逆反,孤独,成熟又不成熟,独立又依赖等。因此家长们需要做到:

 

一 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学生小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一向学习认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小松上课总是分神,作业也丢三落四、潦草应付。我多次找他谈话,他也是不理不睬。他的突然转变让我莫名其妙,十分困惑。经过调查了解到小松成绩下滑是因为有一节复习课,一道曾经在课堂上我反复强调的问题,身为优生的他竟然没有回答上来,因此受到了我的严厉批评。结果我忘记了,那节课他因为生病请假没上课。没有上课而受到批评,他心感委屈,觉得自己这个当班长的太没有面子,因此采取了这种消极的态度。

        我所教过的学生中还有一位叫万某的,他有一段时间总是和我闹别扭,我让他干什么,他就是不干。上课不听,作业抄袭,应付了事。我指出他的错误,他反而和我顶撞,说什么不要你管。期中考试,英语竟然考了18分,全班倒数第一。按照他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怎么也不可能考18分。我多次找他谈话,也找来了他的家长,就是没有效果。他和老师闹别扭和老师对着干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一次与其他学生的交谈中,我才知道,是我一次无意的讲话刺伤了他的自尊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我立即找到这位同学,向他解释,态度非常诚恳。我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方式,和他交谈。就这样,一场误会终于化解,他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以后的学习再也没有消极情绪了,成绩也很快上升了。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作为父母,如果还像小学那样,出了问题,对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进行训斥。这样做 ,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因为孩子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假如孩子就某一件事征求你的意见时,我们若是用大人的口气和他交谈,估计谈不上几句,就会不欢而散。所有孩子的成长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二 矫正孩子的逆反心理

        人们往往会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 有一段时间,儿子特别喜欢说“你这个狗屎”、“你这个大便”…… 开始他是用开玩笑的语气在说,没什么恶意。可是渐渐地他经常用来骂人,多难听啊!不让他说,他偏说。后来我对他 说“狗屎”、“大便”这两个词,老师都教过你怎么写,那就可以说。不过,这是不好的话,说了要受到惩罚。接着就和他爸一唱一和地讨论给什么样的惩罚。我说:你看,我做饭,就轮到你洗碗了,哎哟,你最近不想洗碗呀。如果儿子再说那些话,咱就让他洗碗吧,你就解放啦!他爸就在一边眉开眼笑地附和:好啊好啊!事情就这么说定了,说一次洗一次碗。我之所以用这个办法,是了解儿子的优点:讲信用。只要他当时不反对,事后一定会遵守诺言。他爸说,儿子,求你一件事,再说一句吧,我今天就不想洗碗啊!儿子说:哼,我才不上你的当呢!那天他爸在“失望”中洗了碗。之后的一段时间,发生了有趣的逆转。是他爸每天“期待”他说,“引诱”他说,他坚决不给爸爸机会。他爸每天洗碗都做“痛苦不堪”状,看得出,儿子很小心。当然,他也有一不留神的时候,前后被我们逮到三四次。我和他爸爸都特高兴,甚至还有一点点的幸灾乐祸。他也遵守诺言,碗洗的又干净又快,我们打趣他是“洗碗天才”。 之后,这个问题就不见了。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有一些标新立异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挺让人紧张的,家长特担心孩子误入歧途。其实,孩子是在试探他成长的边界。有的也反映了同伴群体中流行的话语和潮流。像“狗屎”、“大便”这些话,那段时间儿子的同学都在说,他也跟着说,过一段,就都不说了。所以对此没必要大惊小怪,听到他说,用表情、眼神或一两句话表明家长的反对立场即可。其实这个故事背后,还有个小小的权力斗争。家长不让说,孩子偏说。如果首先认可他可以说,把这个“说”的权力给孩子,他就不会再反抗。至于说的后果,另行处理。

        曾经有个学生,他上课爱乱插嘴讲话,喜欢通过嘲笑和讽刺同学的回答来表现自己,有时甚至说脏话粗话,屡教不改。他自我表现欲强,喜欢炫耀自己,自我控制能力弱,经常破坏课堂纪律。他在课后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经常嘲笑、辱骂同学,用无中生有的事情来开玩笑,而且有时动手打人,因此同学关系紧张。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动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同学等。他在家不服从父母的管教,逆反心理强。

        (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在这个家庭里,教育的不一致性非常明显,比如,爷爷性格温和,对他极其疼爱,总是充当他的保护伞,比如妈妈说孩子考得不好,爷爷马上表达了他的满足感:考这个分数不错了!奶奶性格外向热情,但说话唠叨,不断重复。奶奶对他的负面评价相当多,比如这孩子太淘气,一点都不懂事,学习也不好,不知道用功,白疼了,也不听话……。爸爸性格比较急躁,动不动就要打孩子,相比之下,孩子的妈妈还更理智一点,对孩子的学习比较关心,要求也更严格。家人不恰当的疼爱方式,使得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很显然,他的蛮横与爷爷的过度保护有关,而他的不安静与奶奶频繁的批评有关。所以我建议全家人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如果有分歧,背地里商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直接争吵、互相批评。

        (消除负面评价。)其实,奶奶的唠叨和批评,也隐含着疼爱,只是孩子感觉不到。我建议那些负面的评价不要随口而出。这是最习以为常又最有害的行为,殊不知这样对孩子影响深远。这些话,最终会演变成孩子的自我否定,许多人终生受这些负面评价的困扰。

        我们有不少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变化,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没有顾及孩子的心理特点,依然像管小孩一样管已经是“小大人”的孩子,结果是越管孩子越烦,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对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就是要有忍耐力,悄悄地收集“犯罪”证据,耐心地等待教育时机。如果发现一次,教育一次,家里一定会鸡飞狗跳。教育的过程应语气平和,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也不预测将来,不能表现出失望不满的情绪,只是解决眼前的问题。

曾有位家长苦恼地说,孩子马上就念初三了,不知怎么回事,她每天不写作业就是闷头上网玩游戏、聊天,对家长不理不睬。最过分的是,他想跟女儿好好沟通一下,谁知没说几句话,女儿就顶撞说:“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还在自己的房间门上用电脑打了几个字“请勿打扰”贴在上面,气得自己无话可说。

        某初二学生小陈,染了一头黄头发,黄头发中间又夹染几撮红头发,还喜欢穿新奇的服装,他知道这些父母及老师无法接受,但每当看到父母或长辈瞧见自己这般摸样时的表情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他就洋洋得意,好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

        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叛逆往往是不成熟的,是需要引导的,学生内心也渴望得到真诚的帮助。所以做父母的要因势利导,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今天我们这些家长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央电视台有个非常著名的公益广告:一个稚气十足的孩子,看到妈妈为坐在轮椅中的奶奶洗脚,便立即从厨房里端来一盆水,颠颠的走动中,水花溅在孩子的脸上,随着一声“妈妈,洗脚”的稚嫩童音,荡漾过来的竟是传承千载的心灵孝音,无法抵御的天伦温暖。这个广告最后用了一句非常经典的广告词: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有一位一字不识的农民有两个孩子,他的体会是:“与孩子共同成长,让孩子当他的老师”“小时候家里穷,并没有上学,指望我教孩子那是不现实的。如果不管他们。我又不放心。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我也跟孩子一起学习。每天从学校回来,就让他们给我讲课,他们写作业,我也在旁边写作业。不懂就问孩子,孩子不懂就去问老师。孩子又当学生又当老师,他们的成绩慢慢地都到了全班第一名,后来就全年纪第一。现在这两个孩子,女儿考上了成都外国语学院,儿子在北京理工大学读书。这位家长说:“我从来不说你们要好好学习的话,将来如何如何,但孩子一看到我在外面干了一天的活,回来还跟他们一样的学习,两个孩子的学习劲头马上就上来了”

        我讲这个例子,并不是号召我们都去跟着孩子写作业,而是请我们反思:怎样才能做好一个家长,怎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理直气壮,使孩子在接受教育时心服口服。

        看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当庄稼长势不好的时候,农民从不埋怨庄稼。其实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农民学习,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三 理解孩子

        一个中学里的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可能这样的结果让我们的家长很心凉,我们会问:孩子需要自己的理解吗?

        班上有位学生,本身性格内向,学习基础并不很好;而父母对他的希望又很大,一次考试失利或犯了错误动辄打骂。家长问的最多的是“你在学校怎么样,处于哪个层次?”“考试了吗,考多少分呀?”“作业完成了没有?”……而这些恰恰是他最讨厌的问题

        其实他看着别人学习好,又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学好的,心里越来越痛恨自己,觉得好孤独。结果孩子性格越来越孤僻,很少与老师、同学接触,在家与父母也总是言语不和,经常萌生离家出走的念、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很多孩子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很挣扎的阶段。从学业的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如果我们是这样孩子的家长,该做什么呢?

      1 承认孩子遇到了困难。父母都认为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学习。其实,他是不知道怎么学,也不懂得怎样才能控制自己。因为这个误解,家长往往把批评当教育,其实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甚至雪上加霜。既然是遇到了困难,孩子最需要的是支持和帮助,而不是责备。
     2、教孩子和自己内心的念头对话。青春期的孩子,不但情绪像过山车,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如此。某一瞬间,觉得自己特了不起,转眼之间,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当孩子心中产生“我很笨”、“我就是不擅长读书”等念头时,需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找出理由反驳孩子的这些念头,让孩子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当他再出现类似的念头时,就能在心里和自己对话,消除这些消极念头带来的干扰。
     3、制定一个改进的计划。这一点对家长来说,肯定是最困难的地方。这就要设法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一个小步伐前进的计划,目标不能过高,而且都是可执行的。这样一点点积累成功的经验,鼓励孩子走下去。

4、监督。就算孩子道理都明白,也有改变自己的愿望,但想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遇到紧要处,还是需要家长从后面推一推,让孩子没有退路可走,只能努力向前。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徐力杀母事件,事情发生后,好多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和疑问:一个孩子,为何能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下得了毒手!?徐力是在长期心情压抑而且得不到宣泄的情况下,终于因为母亲一句似乎不近人情的话而引发了可怕的杀母后果。徐力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但父母并不理解孩子的心:“你想要的我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久而久之,孩子渴望沟通的大门关闭了,有的永远也打不开。后来当一个19岁的孩子开始理解自己母亲的时候,却已永远失去了亲生母亲,这是多大的悲剧啊! 

不求“状元郎”,只求“好儿郎”。不要对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过高的要求,要事实求是。平时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设身处地的站到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事情

 

四 尊重孩子

        11岁的儿子是个懒散的人,小房间里总是弄得乱七八糟。那天周六,我推开儿子的房门,进去帮他打扫卫生。“妈妈你进来干嘛!出去出去!”儿子很不高兴的朝我挥着手。“你看看你的房间脏成什么样了?”我不顾他的抗议,拿起扫帚扫起来。“你看见我房门上的‘请勿打扰’的告示了吗?不要随便进我的屋子好不好?要进来也应该敲门呀!”“那以后自己把房间弄干净啊!”“那是我的事,不要你管!”儿子仍是一副不耐烦的口气。“你这孩子,这是怎么说话呢?”“妈妈,你应该尊重我啊。我也是大人了呀!”我生气地从儿子房间里退出来。事后反思自己确实应该改改了,儿子长大了!

        在东方的传统教育中,非常缺乏家庭民主和对孩子尊重的观念,自古以来,只讲“师道尊严、父道尊严”;孩子被看作幼稚无知,完全处在自上而下被“管教”的地位。对于尚不成熟的、似乎还“不值得尊重的”未成年人,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事。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也是一种最好的家庭教育。

1 教育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

        前段时间,我班两位学生,早晨未到校上课,通过调查与寻访,我在网吧找到了他们,他们竟是因为上网打游戏而忘记了上课的时间。将他们带回学校,我大发雷霆,因为开学初我反复强调要合理运用压岁钱,切记不要迷恋上网。将他们带到办公室,我狠狠地批评他们,老师们也帮着指责。当我问到他们能否保证今后不再上网时,他们的声音出奇的小,像没有应声,单个问其中一个时,他竟然说“不一定能做到”。两人甚至有意地把头往斜上扬了扬。把我气的差点上不来气。狠狠的一通批评后,我让他们回到了班级。气火加怒火,让我坐在那直发愣,满脑子里的他们不服管,头向上扬的样子。后来经过反思明白这两位是因为我当着众多老师的面批评他们,使他们感到丢人,所以才故意做对。

这就是没有选择一个合适的交谈场所。一些父母在哪儿发现问题就在哪儿数落孩子,想在哪儿数落孩子就在哪儿数落孩子,根本不分场合。有的父母更错误地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却不知道,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不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还适得其反,激起了孩子的对抗心理,不利于与孩子的下一步交流和今后的教育。

所以,如果是想鼓励孩子,表扬孩子的一些优点,当然是人多的场合效果好些(易骄傲的孩子除外);如果是要询问孩子的一些情况,甚至是孩子的“隐私”,或者要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批评他的缺点错误,那就必须是在私下里,没有别人在的场所。利于孩子说出心里话,加强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2 、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

        有一次,吃饭时与一对母子聊天,我问这个读初中的孩子,他们现在的校长是谁?他说不知道。就打趣他说“两耳不闻窗外事”啊。按照常理,学生一般都会知道校长是谁。他的妈妈接下来开始教育他: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要多关心,多参加公益的活动,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孩子没有说什么,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这本是生活中的平常的场景,平常的对话,平常的反应。
    怎样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是想说就说吗?作为父母,是不是该给自己一些约束呢。比如,什么场合、时间,适合教育孩子,反之,则先记在心里,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说出来。比如,有我在场,且正在吃饭,说这些合适吗?显然,这位妈妈之前并没有教育孩子的打算,听到这句话,就说了。这个时候,孩子为什么不说话,他心里在想什么?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是多需要关心的事情啊,却被忽略了。

        比如你的孩子考试失常,成绩一出来,你就马上找他,无论怎么谈,都会事倍功半。等到他自己前后比较,自我反思后,情绪稳定下来了,希望和你谈谈的时候,你再与他谈话,那气氛和效果都会比较好。 一般在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这是与儿女分享家庭幸福,进行沟通的比较好的时机。 

3 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再比如请孩子给家长做一件事情,可以这样说:“你能帮我把那件衣服拿来一下吗?”而不要说“把那件衣服给我递来。”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你还要记得说一声“谢谢”。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心情会很愉快,而且也很愿意听家长的话。

        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记住: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人!请尊重你的孩子吧!

        听到这里,可能有的家长有疑问了:是不是我们只能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现在都倡导相互理解,尊重。孩子们需要家长的关心、理解、爱护!其实家长更需要孩子的理解,毕竟理解了父母的一番苦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人心与人心之间,也象高山与高山之间,你对着对方的心灵高山呼唤“我尊重你”,对方心灵大山的回音也会是“我尊重你”。你说“我爱你”,对面的回音决不会是“我恨你”,这大概就是“爱人者人皆爱之吧”。我们二中提倡领导和老师相互理解,家长和老师相互理解,家长和孩子相互理解,老师和老师相互理解,同学和同学相互理解,学校和家长相互理解,并为此围绕六个理解话题展开演讲比赛和作文比赛,学生积极参加,踊跃投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孩子的正确思想是靠灌输的,爱的种子是需要培育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多想想父母,养成感恩父母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只有让学生学会感恩,才能消减教育的阻力。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一个阴雨天,我让孩子们大声的对同桌或老师说出自己心底的感恩,气氛很融洽,于是,我便趁热打铁地问道:"或许爸爸妈妈会告诉你,我们不需要你的感恩,只要你好好学习,好好成长,那么你们能知道爸爸妈妈真正的心思是什么吗?"

        "我知道,他们的心思就是想让我们成绩好,将来考个好大学。

        "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最大的期望就是我能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我微笑地看着这些孩子们,心里也在渐渐地被他们的懂事所感动。这时,平时因为调皮捣蛋没少挨我批评的小威在下面嘀咕了一句:"爸妈的心思我知道,老师的心思我也知道……"我一下愣住了,这几个平时分开来说听起来那么平凡的字凑在一起,怎么让人觉得那么的震撼。周围的学生开始小声议论起来:"你知道你说说看呀,老师的心思谁都猜不到……"。"不,我知道,我们都应该知道,老师的心思就是希望我们有好的表现,能好好学习……"听了他的反驳,我再一次的震撼了,诧异与这样的话会出自一个如此令老师头疼的学生身上,看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我忽然觉得心里酸酸的……

        同样老师的付出学生决不会视而不见,一张卡片,一根自制的手链,一个大头贴等等,甚至路边偶遇时一块糖果,我不敢不收,因为我怕在我吐出“不”字之后,他们脸上的失望、落寞、甚至自卑。于是那一天,也就是我生日的那一晚,孩子们神秘地把我骗到灯光球场,我被五彩丝带、礼花、氢气球……包围了,顷刻间响起了孩子们饱含深情地《生日快乐歌》和热烈地掌声,一群男生抬着点燃蜡烛地大蛋糕、女生们拿着礼物向我走来……,那时,我内心的激动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知道为了他们受再多苦、再多累,无怨无悔。

        对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但是对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能感悟到,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然而,今天许多的父母,却把孩子们“爱的机会”垄断了,把孩子们“爱的权利”剥夺了。

        一个女孩正在家里写作业,爸爸下班回来了。刚刚在学校接受过爱的教育的孩子马上倒了一杯茶水,递到爸爸面前:“爸爸,请喝茶!”

       谁知,爸爸冷冰冰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别趁机跑出来玩儿!谁用你倒茶,多考个100分比什么都强!”

        一个男孩看到有病的妈妈在厨房做饭很辛苦,便走进厨房说:“妈,我帮你干!”妈妈马上挥挥手说:“不用不用,把你的书念好,就是关心你妈了。妈妈可不希望儿子长大当厨师,妈要你当研究生!”

        孩子心中刚刚萌发起来的爱的火焰一次又一次被父母无情地扑灭了。渐渐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他考高分、上重点学校,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然而,这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达到的目标啊!于是,许许多多孩子变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

        就这样,“累坏了”父母,“闲坏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这些是父母应该做的,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就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儿,给孩子一点爱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

        换个位置、换个形象吧!让孩子做高山,父母来做小草,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当大伞,父母做小鸡,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初中生的家长与老师是最难的,让我们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

4001-191-909
名称:重庆麦克福源药业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1-191-909

公司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空港东路23号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重庆麦克福源药业有限公司
公众号:香港麦克
广州时空智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3325号